首页
>政务公开>服务资讯>政策文件

遂宁市安居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安居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4- 02- 23 15: 04浏览次数:

遂安府办函〔202353

 

遂宁市安居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遂宁市安居区十四五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安居经开区管委会、海龙凯歌文旅园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遂宁市安居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遂宁市安居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1228

 

 

 

 


遂宁市安居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为促进我区卫生健康事业质量发展,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待遇,提人民健康水平,根据《遂宁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遂宁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健康遂宁2035规划》《遂宁市安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安居2023”规划纲要》等,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发展基础

安居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处于成渝节点核心位置,全区辖1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50个行政村、55个居民委员会,幅员面积12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2万人。至2020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78.1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6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4.7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4.9410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30.36%,癌症5年生存率35%,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6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5%,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遂宁市平均水平。

我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68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医院11公立医院2家,非公立医院9)、镇中心)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诊所66个、村卫生室668全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2392核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编制762人,在职在编人员748人,临时聘用人员722民营医院165人,诊所76人,村卫生室681人。全区总床位数(含民营医院2772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4.93张。执业(助理)医师684名、注册护士709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全区仅区人民医院一家国家综合医院,需要提升临床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各镇(中心)卫生院发展不平衡;全区总床位数(含民营医院)2772张,每千人常住人口床位数4.93张,与全国2020年平均水平每千人6.51张存在差距。

2.卫生人才队伍能力不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卫生人才引进和留住困难,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愿意在农村工作,优秀人才流失较多;卫生专业人才职称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人才全区具备副高级职称的卫生专业人员101人,中级职称314人,初级职称以下及无职称人员1977人,占比较大,在岗人员工作量大,聘用大量临时人员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学历较低。

3.医疗机构底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较为落后且老化现象严重,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的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4.多元化健康服务工作滞后。健康服务领域需进一步拓展,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健康体检等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妇幼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基础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计划生育的配套措施有待加强,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力推进健康遂宁、健康安居建设,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立制度完整、功能完善、质量优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加快建设成渝之星安居极核,打造湖光山色中的安逸安居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健康优先与预防为主健康需求为导向,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全民健康覆盖。加快构建一心两翼四片区医疗服务体系加大早期干预力度,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履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守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以公立医院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争先进位。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多业态发展。

3.坚持社会公平与效率统一。发挥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差异,实现全面健康覆盖,提升质效,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4.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加强城乡统筹,按照人口分布及健康需求,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养老等专业进一步优化卫生结构整合医疗资源,加强资源共享,优先发展和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助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5.坚持分级分类与协同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发挥区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作用,加强临床科室建设,实现小病在乡镇,大病不出区;强化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疾控中心能力建设,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功能。

6.坚持医防融合与平战结合。加强区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日常协作,建立平战结合公共卫生指挥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快速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立足平时需求,同时考虑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完善设施设备,全面提高应急处突和快速转化能力。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力推进健康安居建设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一心两翼四片区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速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持续扩大,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心理和精神卫生、康复医疗等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的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建成两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变示范。实施人才强医、科技强院,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加强全科医生培养,鼓励城市退休医生、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等专业人员到基层工作。提升基层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确保域内人人就近享有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医养结合省级示范基地;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1 遂宁市安居区十四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千人)

0.8

1.4

预期性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2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100

约束性

3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

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

100

约束性

床位和人力配置

4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4.93

7.1

预期性

5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

0.1

0.67

预期性

6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0.77

1.68

预期性

7

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

3.2

4.35

预期性

8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0.65

1.7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0.36

0.56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妇幼保健人员数(人)

0.8

1.85

预期性

11

每万人口卫生监督人员数(人)

0.25

0.33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24

3.5

预期性

13

医护比

11.01

11.08

预期性

14

人(卫生人员)

10.98

11.08

预期性

中医药服务体系

15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62

0.7

预期性

16

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17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

乡镇生院比例(%)

94

100

约束性

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

18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8

4.5

预期性

19

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

学科比例(%)

0

100

预期性

健康水平

20

人均预期寿命()

78.17

79.01

预期性

21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资源配置

(一)机构设置及定位

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是全面推进健康安居建设、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1.公共卫生机构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功能,提升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2025年,达到二级甲等疾控中心标准。

2)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整合卫生执法监督职能,承担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监督任务。与区卫生健康局实行局队合一管理 

3)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区妇幼保健院与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职能整合,达到标准化建设

2.医院

1)公立医院

区人民医院。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承担县级公立医院的职能职责,组织对全区基层医务人员和全科医生的业务培训,提高全区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建设政府办传染病医院1所,增设床位60由区人民医院代为管理和运营。

区中医院。2025年,达到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情志病科、治未病科等中医专科建设,立项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2)非公立医院。鼓励民间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新增设民营医院主要方向为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设置程序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拦江镇、西眉镇、白马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承担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负责村卫生室、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村医培训等工作。

2)村卫生室、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实现行政村村卫生室全覆盖,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在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承担辖区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工作。诊所数量不受限制,鼓励有资质和条件的医生实行多点执业,开办个体诊所。

(二)床位配置

1.床位总体配置

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1张,其中,区级医院3.5张,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1.83张,按照每千人口1.77为民营医院预留规划床位编制数,有医养结合任务的机构,可适当增加康复、护理床位。

2.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

1)公立医疗机构。2025年,区人民医院达到500张、区中医院增加至100张、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保持19张床位;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床位数不变,对床位使用率较低的医疗机构床位编制作适当调减。

2)非公立医疗机构。到2025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77张为民营医院预留规划床位编制数。

(三)人员配置

1.总体配置

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达6.65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4.3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到1.7合理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岗位。

2.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

1)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各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床医比、床护比、床人比等指标合理调整床位总量。到2025年,区疾控中心、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人员按相应等级标准配备。

2)医疗机构。到2025年,全区医护比达到11.08,床人比达到11.08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2025年,区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全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5,每个镇卫生院拥有2以上全科医生。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超过2000人的行政村,可增设一个村卫生室。

(四)设备配置

遵循分级、适宜、资源共享的原则,医疗设备的配置与机构等级、功能、服务人口相适应,按照医疗机构等级配齐设备,提倡使用国产设备。大型设备实行共用、共享机制。2025年以前,统一检验、检测、检查规范标准,实现检验检测和检查信息互认和共享。

(五)技术配置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在我区深化实施,争创医共体建设成功案例示范区。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引入市中心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参与扶持我区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安居卫生健康事业;壮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发展条件,破除编制瓶颈,引进临床、护理、中医、康复、公共卫生等基层急需人才。

(六)信息资源配置

1.信息化网络建设

1)完善区、镇卫生信息专网建设。到2025年,实现区、镇两级医疗机构网络互联互通。

2)完成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建设。建立卫生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内容包括:卫生行业法律法规数据库、政务公开数据库和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电子化档案数据库。建立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库,普及居民健康卡,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信息全覆盖,建立数据通用交换平台。

3)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装备人工智能临床辅助诊断系统,提升医院智能化、互联网化业务应用水平。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引进国内知名品牌医疗质控监测系统,实现医疗质量精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以区医共体为主体,建设互联网医院和智慧医院建成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2.信息化推广应用工程

1实施卫生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建立卫生政务处理信息系统。包括: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妇幼保健信息处理系统,医生、护士注册登记管理系统,疫情汇总、分析系统,卫技人员职称评审系统,卫生科研项目全程电子化管理,中医药管理和重点学科管理系统等。

2)完善卫生门户网站建设内容。包括:提供网上卫生行政受理、流程查询、审批结果服务;通过网站为社会提供政府工作职能的咨询服务;在网上向社会公开除保密规定不允许之外的政务信息;在网上受理公众建议、意见、投诉等。

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健全完善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区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控体系。

1.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逐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保障、人员待遇和管理运行机制。按照要求足额配备编制和人员,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到2025年,建成二级甲等疾控中心。

2.压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推动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按标准配备公共卫生医师,制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含肿瘤)的诊断、监测、登记、报告以及院感控制、健康教育、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推进人员和信息互通,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和自动抓取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人群健康信息数据闭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促进医疗机构由疾病诊疗向全程健康管理转变。加强传染病药品监测预警。

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建设,县域医共体总医院参与公共卫生管理。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础。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

建设以区传染病医院为骨干发热门诊为基础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

1.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建成区传染病医院并投入使用,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开放60张床位。加强区人民医院呼吸、创伤、感染、急诊、重症、检验、麻醉等科室建设,提升感染性疾病科的救治能力。

2.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哨点)建设。按照应设尽设、应开尽开的原则,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设置发热门诊,配备充足的医疗力量。推动县城医疗卫生次中心和服务人口较多的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一般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哨点),设置可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并做好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

(三)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加快完善覆盖卫生应急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卫生应急体系,着力提高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急诊急救、紧急医学救援等能力

1.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系统,构建以哨点医院为核心的监测网络,健全优化不明原因疾病、聚集性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发热哨点、诊室设置,推动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传染性疾病首诊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基层社区力量,实施网格化管理。

 2.加快构建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二级以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照医院床位数2%-3%设置急诊科观察病床。按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要求,为急诊科正常工作提供必备硬件。鼓励镇卫生院设置急诊科或急诊抢救室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院前医疗急救中的作用。加强院前急救机构与院内急诊的合作体制建设,实现院前急救医疗与医院诊疗服务的有效交互。

3.加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推动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夯实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基础。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组建级卫生应急队伍。切实加强装备物资配备,建立医疗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有效提升第一时间的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接收救治能力。

4.发挥中医药在应急防控救治体系中的特色优势。建立健全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体系,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人群预防和早期介入治疗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救治重大传染病患者体制机制,提高治愈率。建设中医药应急基地和应急队伍,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五、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构建医院高质量发展体系

1.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全面巩固区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创建成果,加强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公立医院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增设全科医学、儿保、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新专业、新业务;建立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中心,设置老年病、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学科;打造急诊急救、肿瘤、老年病、心脑血管、产、儿科等特色专科。提升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快推进市级重点专科升级上档,到2025年,安居区人民医院市级重点专科立项和创建达到临床、医技科室的35%,争创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2.打造非公立医院特色。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分工协作、健康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现有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最新等级评审要求提档升级。引导社会资本设立高端医疗机构,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医疗健康服务。

(二)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联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高质量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拦江镇和西眉镇两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完成安居区第三人民医院一期和西眉镇中心卫生院整体迁建项目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急诊急救能力和慢性病、常见病诊疗水平明显提升,恢复开展常规手术,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合作制度,切实承担片区医疗救治、急救、公卫、培训、技术指导五大职能,建成区域基层健康服务中心、康复护理中心、安宁养护中心、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完成白马镇中心卫生院迁建项目建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标扩能,改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联村)卫生室的设施设备条件,提升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开展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康复理疗、中医针灸、老年护理、特色健康体检等诊疗服务,打造老年病、中医、康复、精神卫生、治未病等特色专科。2025年,拦江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建成四川省基层特色科室,力争达到国家能力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分别达到40%8%

3.巩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巩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依托医共体总医院,发展远程医疗服务,组建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心电中心、病理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努力让医共体改革试点变示范。提升医共体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医共体总医院的牵头带动作用,强化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或全科诊所,鼓励诊所与医共体成员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医疗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良好分级诊疗格局。

六、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全面建设以中医院为龙头,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为技术支撑,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为基础,融疾病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疾病防治于一体的区、、村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1.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推进中医院市级中医药重点专(学)科建设,做优做强情志病科、治未病科,培育康复科、肺病科、肛肠科等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或中西医联合治疗疑难重症。完成安居区康养中心项目建设2025年,立项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中医院达到国家二级中医医院水平。

2.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发掘推广特色中医诊疗技术,优化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进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提高中医药参与率,特别是门诊患者中医药的参与率和中药饮片使用率。

(二)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

1.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和镇、村两级技术人员的系统化中医培训,推动实现辐射区内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全覆盖。提高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就医服务需求。

2.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实施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提档升级,鼓励基础好、服务量大的基层机构改善诊疗环境,提升中医服务内涵和中医特色服务能力。聘请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推进村卫生室中医角建设推广应用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鼓励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到2025年,西眉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建成四川省基层特色科室。

3.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传统中医诊所。鼓励和发展社会力量优先举办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康复医院、护理院、传统中医诊所,增加多样化的传统中医药服务供给。鼓励知名老中医药专家设立传承工作室、传统技艺工匠坊等。鼓励传统中医诊所规范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七、完善全方位健康服务体系

(一)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构建以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1.加强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引进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全区妇女儿童优质医疗资源倍增,为全区妇女儿童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动区妇幼保健院提档升级,持续提升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水平,发展妇产科、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到2025年,通过一级甲等评审,争创二级助产机构。

2.提升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水平。规范区人民医院产科、 妇科、儿科建设,发展特色妇产、儿童专科。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月子中心、产后康复等全生命周期妇幼保健服务。做实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管理和服务能力。

3.强化救治网络和防治网络建设。依托产儿科实力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区人民医院成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立区级产前筛查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的宣传动员和健康教育,逐步构建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服务网络。

4.夯实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增加儿科床位供给和儿科医生数量。务实基层儿童保健服务,构建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每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配备专业医师从事儿童保健服务。

(二)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涵盖区综合托育中心、幼托一体机构、社区托育服务机构、家庭和工作场所托育点等机构,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布局合理、普惠为主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托育服务体系。

1.提升公办机构托育能力。围绕市级“1+5+N”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要求,力争建设1个区级综合托育服务中心,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有富余学位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利用闲置资源增设托育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婴幼儿托育照护服务。

2.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及应用,积极创建省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区和示范机构。探索公办幼儿园、公办托育机构与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提升运营效率和兜底服务能力,持续扩大服务有效供给。

3.提升家庭托育服务水平。建立以家庭照护为主社会照护为辅的托育模式,依托公办托育机构、家庭医生等通过亲子活动、科普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和早期成长指导服务。引导家庭托育点规范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健全多元化、多样化、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

(三)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以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为龙头,区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依托,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为基础,家庭医生、村医为补充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加强老年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办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推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增加老年医疗床位数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到2025年,全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100%

2.加快医养结合机构发展。进一步深化西眉镇马家卫生院与区民政局合作,采取托管养老院的模式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区中医院完成医养中心打造并投入运营;区人民医院启动建设医养结合院区,探索与第二福利院合作,按照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要求争创医养结合省级示范基地。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合作共建、对口支援、协议托管等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探索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到2025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为区域老年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

(四)优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区中医院精神专科能力建设,发展老年医学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科、心身医学科等科室,情志病科争创市级重点专科。鼓励康宁精神病医院提档升级,大力提升精神卫生专科能力。

2.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按照国家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确立的重病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推进精神障碍康复工作。建设以区中医院康复指导中心为圆心基层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站为半径,辐射全区的社区康复体系。依托区中医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配备1名心理健康服务师。

(五)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1.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以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康复科的康复早期介入,提升疑难危重症患者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学科建设,根据不同人群的疾病特点和康复医疗服务迫切需求,积极推动骨科康复、心肺康复、肿瘤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疼痛康复、中医康复、心理康复、认知康复等康复医学亚专科建设,推动区人民医院创建市级康复医学临床重点学科(专科)。

2.提升基层康复医疗机构能力。推广适宜康复医疗技术,规范家庭医生康复医疗服务标准。通过紧密性县域医共体方式,发挥优质康复医疗资源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区人民医院采取建立康复医疗联合团队、一对一帮带及选派康复专家定期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培训等方式,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康复医疗能力,推进优质康复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鼓励社会力量开设康复专科门诊或诊所。

(六)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初步建立由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三类技术支撑机构及相关专业机构组成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

1.提升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能力。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干,提升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提升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检测评价资质,配齐检测仪器设备,充实专业人员,开展计量认证。

2.加强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能力。提升区疾控中心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能力。

3.提高职业病诊断救治技术能力。依托区人民医院承担区域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支持有能力的民营医疗机构按规定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建设职业病防治技术信息化,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力争实现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重点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程防护、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鉴定、职业卫生及放射卫生检测评价等信息一网通

(七)完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建立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1.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逐渐加大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经费投入,构建县、镇、村三级健康教育服务专业服务网络,确保每个镇、街道有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人员。把健康知识普及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开展专业培训,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服务能力。

2.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能力。在公立医疗机构网站上设置健康科普专栏,配备专(兼)职人员担任健康科普知识宣教员,定期为群众提供健康知识讲座和咨询等服务。在区人民医院组建健康科普队伍,建设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健康科普平台。完善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内容,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理论和方法培训,提高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家庭医生健康促进与教育必备技能,推进全区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探索建立基层村医、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干部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知识传播骨干队伍,筑牢基层健康教育网底。

八、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强化政府责任,把制定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作为对卫生健康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健康安居建设任务要求。

(二)坚持协调推进

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牵头编制规划并根据需要按程序适时进行调整。区发展改革局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指导和督导。区财政局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区委编办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合理确定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做好人才的招引,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区医保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三)深化改革创新

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公立医院、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药械采购使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管理运行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强化防治结合,完善平急结合,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学科协作。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妇幼健康服务、老年健康服务、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强化卫生健康人才、科技创新、信息化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法治保障体系。

)强化监督考核

推进规划有效实施,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床位设置、绩效考核的依据,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加强监测评估工作,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信息来源: 安居区政府门户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